高考对于国家的意义(中国高考的意义千年不变)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6月7日,万众瞩目的高考如期而至。对于很多高考学生而言,这是改变他们人生的重要时刻。对整个国家来说,这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需要社会各方面通力配合 ,全力做好保障。回望历史,审视当代,高考对每个中国人来说,也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它传承千年——从科举考试到高考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科举考试与高考在人才培养的目的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科举考试的内容集中在儒学方面,而现在的高考是各个学科的全面考核。最大的区别是,科举考试是要选出能效忠统治阶级的人才,经科举取得优秀成绩的被称为“天子门生”,而经过高考出来的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目标是未来服务于人民大众,将国家建设得更好的建设人才。
尽管高考制度受到了许多诟病,如许多人认为不能通过一次的考试来决定一个孩子的一生。任何社会都存在资源不完全平均分配的现象,高考是目前让所有人站在统一标准下的最佳方法。高考与科举制度的诞生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的科举制度雏形诞生于汉唐,但那时的人才培养及选拔的主要方式是举荐制度与九品中正制。官员的提拔权掌握在地方官员、豪门大户的手中,日积月累,形成了强大的门阀实力,极大地影响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力。这也是导致两晋迅速衰亡和南北朝分裂动荡的根本原因。
隋帝杨坚重新统一中国后,将打破门阀政治作为维护隋朝稳定的一个重要目标。科举制度便应运而生了。这项制度的初衷在于,它能让普通百姓通过读书学习,实现阶层的跨越,进入统治阶层,从而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位置。用现在的话说:将所有的人才放在一个起跑线上进行筛选,尽可能地摒弃背景、关系、圈子等因素。从这一点上来看,高考与科举有着趋近的目的性,都是给参与者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
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的高考中还保留着许多“科举时代”的因素,比如“糊名”,评卷人要在不知道考生姓名的情况下给出分数,又或者第一名被称为“状元”。科举考试根据级别的不同,考试第一名有案首、解元、会元和状元的差异,全国第一称状元。状元不仅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县,也是一个省的荣光。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各种各样的“市状元”“省状元”“科状元”或者“理科状元”。这种状元称号的平民化也说明了绝大多数人对高考的意义和其合理性的认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自考本科教育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kbkjy.com/gkdy/1081.html